領隊報告(三):高度適應之作為

嗯,在進行領隊報告之前,基地營工友先報告一下目前的狀況

攀登隊與雪巴一起進行高地營糧食的打包

昨天攀登隊順利完成第二營的高度適應回到基地營,而原本喉嚨發炎的致豪目前也已經完全康復,目前狀況良好,原本預計今天上去第二營進行高度適應,不過因為這二天的天氣不太穩定,因此暫時取消原訂的計畫,預計將與其他隊員下一次一同前往第二營進行高度適應。而今天隊員與雪巴一起將高地營的糧食打包妥當,雖然發現有一包台灣帶來的調理包不見了,只好拜託健行支援隊在買過來囉!

另外,今天的小泝很想念他的阿拿答,打了幾次電話都因為工作關係沒有接到,小泝的阿拿答,要記得接到小泝哥哥的電話哦!

領隊報告(三):高度適應之作為

古人云「人往高處爬」,道出登山者追求更高峰的目標,又云「高處不勝寒」,亦說出高海拔之處的環境變化,登山者一方面追求高度的增加,一方面又要克服、適應高處的環境,在現代醫學、生理學等科學研究的幫助下,漸漸對高度適應有了較好的策略與方法。

高處的環境變化除前述「高處不勝寒」的溫度垂直遞減效應之外,當高度升高時還會有很多的變化會產生,高度升高氣壓會降低,氣體膨脹率會變大,紫外線會增高,風速會增強,空氣會變更乾燥等等大氣環境的變化,而這些因素有時又有交互作用而形成更惡劣的環境,對登山者構成嚴重的考驗。這些變化有些可以用物質來克服的,有些可以較短時間可以克服的,有些卻需要較長的時間讓人體調整之後才能克服的。

大家都知道海平面的大氣壓力稱為一大氣壓760mmHg,此時空氣組成中氧佔21%,當海拔升高時,氣壓亦隨之下降,聖母峰基地營高度約5400m,大氣壓力只有約385mmHg,約為平地氣壓的一半左右,雖然空氣中氧仍佔21%,但是因為氣體膨脹的關係,登山者每吸一口空氣吸入的氧氣相當約只有平地的50%,(因人體每次呼吸的換氧量是一定的)相對的等於空氣中的氧濃度只有10.5%,所以登山者自然就要加大呼吸的頻率與深度來應付此變化,這就是高海拔形成的所謂低壓、低氧環境,也是對登山者構成最大影響的部份。

人體為克服這樣的環境變化,在生理上會作一些調整來應付與適應,這些調整與適應就稱為高度適應。適應需要有方法與策略,適應好登頂就有希望,適應不好就有可能引發急性高山病、高山肺水腫、高山腦水腫等嚴重的高山病症狀。

在提出本隊高度適應策略之前,讓我們來探討二個基本的問題,一是到底在多少高度時必須作高度適應,也就是說超過多少高度時會發生高山病,目前醫學上的研究認為超過2348公尺就有可能得高山病。二是人類到底能生活在海拔多高的地方?目前的研究認為人類生活的極限高度大約是海拔5500公尺,也就是說超過這個高度人類將無法代償,換句話說就是只有消耗沒有辦法恢復,身體會越來約虛弱,所以我們看到海拔八千公尺大山的基地營都設在5500公尺以下,就是這個緣故。

本隊高度適應大概分下列幾個部份說明:

一、預作高度適應:指出國前在台灣用各種方法與作為預先取得高度適應。對一個沒有一個此類經驗的人,可能感到非常疑惑,但是我隊透過台灣研究高山適應專家榮總高偉峰醫師、陽明大學陳俊忠教授及學術單位嘉義吳鳳技術學院、臺北體院等協助來進行。

1.低壓艙訓練:低壓艙的訓練的主要作用在刺激人體產生EPO(紅血球生成素)而獲得高度適應的部份效果(科學研究顯示人體在不同的高度會製造出更多的EPO)。另外如在低壓艙進行各種訓練,其最大攝氧能力(VO2max)、紅血球、血紅素都會明顯上升,能提昇高地運動的表現。

2.鐵劑的補充:鐵劑是血紅素的重要組成分子。人體為了適應高度,會產生更多的血紅素來適應,而事前投入鐵劑(2-3星期)可以幫助血紅素的生成,血紅素量的提高,對於高度適應有助益。

3.利用台灣玉山的高度(3952m)來取得高度適應:在4000公尺高度活動研究顯示約可將EPO提高250%,但必須有足夠的時間,另外上下玉山的高度急遽變化,除對高度適應有幫助之外,另外對於登山訓練提供多種的運動效益姓。

二、加德滿都到基地營的適應:此部份是此行中適應的基礎,除了高度適應之外,還包含所有遠征活動中的適應,首先必須與雪巴(Sherpa)建立關係,適應他們的作業方法與行動方式,甚至表達方式等等,其次為食物上的適應、水土上的適應、文化上適應….等等都非常重要。

1.在4000公尺以下,採逐村適應:即在每一重要的村落都停留一晚,作高度等各方面的適應,包括Phakding(2622m)、Namche BAzar(3340m)、Khumjung(3790m)、Tengboche(3837m)等村落各住一個晚上。

2.在4000公尺以上採逐村停留一天作高度適應:即在每一村落停留一天二夜,其中白天到附近山頭爬升到下一個村落的接近高度作適應,例如在Dingboche(4343m)停留一天二晚,同時至鄰近山頭5100公尺高度作高度適應同時活動筋骨。在Lobuche(4915m)同樣停留一天二晚,並攀升至附近山頭5300處的高度活動進行適應。

3.進駐BC(5360m):停留數天休息並適應環境。

三、基地營(BC)到第三營C3(7280m)
1.BC到C1(5980m)第一階段的適應:主要在適應冰瀑路線的攀登作業,包含鋁梯的攀爬與橫渡,冰河裂隙的行進等等,同時感覺高度的攀登作業。
2.BC到C2(6495m)第二階段的適應:主要在漸漸提昇適應的高度及適應在此高度活動時的身體與生理的狀況。
3.BC至C3(7280m)為第三階段的適應:主要在適應冰河最上端較陡峭的地形、住宿環境及更為稀薄與乾冷的空氣情況,以作為攻頂前的最後準備工作,也就是說高度適應到此告一段落。

四、第四營C4(7890m)的疑惑?
至此可能感覺C4(7890m)不用作高度適應嗎?這跟登頂策略有關,有機會在下次再跟各位一起來討論。

1 則留言:

watchwb 提到...

感謝分享,
個人這幾年不知為何一直有高山症的困擾,
看你的文章,個人有空來研究研究..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