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氧氣使用的補充說明

「聽到我說Hello嗎?猜猜我是誰?」隊員進行氧氣面罩的測試調整

一樣,在進入正題之前先報告一下最新狀況。
四位隊員前天順利抵達第二營,昨天停留在第二營休息,今天將前往7200m第三營過夜。 最近的天氣很像台灣的午後雷陣雨般,一到下午就開始下起雪來,不過大致上來說天氣還算穩定,相信攀登隊應該會順利完成此次的高度適應。 好啦,下面就遵照領隊的指示,寫一些比較有營養的東西和大家分享囉!

關於氧氣使用的補充說明_by 基地營工友

關於氧氣的使用,我想很多人應該都搞不太清楚,我也是研究了很久才瞭解氧氣的使用方式,在此與大家分享一下囉。

一般我們使用的氧氣大多為四公升裝(當然也有一些特殊的規格,例如三公升裝的與六公升裝的規格,但是並不普遍),但是所謂的四公升裝氧氣瓶並不是指「只有」裝填四公升的氧氣,而是指該氧氣瓶的空間容量,但是實際裝填的氧氣容量卻是遠大於四公升。

由於採取高壓的裝填,通常是在海平面的地方,以250倍的大氣壓力,將氧氣裝填進四公升容量的氧氣瓶之中,因此概略計算一瓶四公升容量的氧氣瓶,大約可以裝載到4*250=1000公升的氧氣量。然而再加上高海拔的氣壓降低以及使用中洩漏的因素,實際上攀登者能使用的氧氣每瓶大約會以800公升來作計算較為保險。

因此,攀登者所使用的「氧氣流量」將直接關係到一瓶氧氣所能使用的時間,也直接影響到需要多少瓶氧氣的計算。一般攀登的氧氣流量都會開在每分鐘1到4公升之間,流量開得越大,攀登者將吸取到更多氧氣,對於攀登時的體能與適應獲得更大的幫助,但卻也會更快的用完一瓶氧氣而需要使用更多的氧氣。例如一瓶四公升裝的氧氣瓶,內含1000公升的氧氣,如果以每分鐘四公升的流量使用,理論上可以使用1000/4=250分鐘,也就是大約四小時的時間,而如果使用每小時二公升的流量,則可以使用1000/2=500分鐘,也就是大約八小時的使用時間。

由此可見如何使用氧氣將是攀登聖母峰的重要關鍵之一。而本次的歐都納七頂峰攀登隊預計使用氧氣的計畫與各位分享如下:

本隊每位隊員在這次的攀登過程終將配置七瓶四公升裝的氧氣筒,其中二瓶在將事先運抵7200m的第三營,另外五瓶將在攻頂前事先運抵8000m的第四營,而在攻頂行動發起時,隊員抵達第三營之後,將啟用第一瓶的氧氣供隊員在第三營過夜睡眠時使用,睡眠時供養的流量將以每分鐘一公升的的低流量進行供氧,如睡眠時間以6小時計算,預計使用6*60=360公升的氧氣,而剩下的氧氣則提供隔天一早出發前往第四營的時候使用,剩下約640公升的氧氣,行進時以每分鐘2公升的流量使用,預計可以使用640/2=320分鐘,亦即大約六小時的使用時間,剛好是第三營到第四營的攀登時間,幫助隊員以較快的時間與狀況抵達8000m的第四營。而第三營另一瓶未使用的二號氧氣瓶則留在第三營,作為登頂後下徹時的緊急預備使用。

當隊員抵達第四營時,將啟用第三瓶氧氣,作為休息與睡覺時使用,以每分鐘1公升的低流量使用,大約可以從中午左右使用到晚上八點。而當天晚上八點隊員就必須起床,開始進行攻頂的行動,此時將開啟第四瓶的氧氣使用,著裝與準備完成之後,預計在晚上九點從第四營出發,進行最後的攻頂行動。

出發之後,隊員將自行背著使用中的第四瓶氧氣以及稍後要使用的第五瓶氧氣,往峰頂前進。攻頂時的氧氣流量將是隊員個人的狀況進行調整從每分鐘1到3公升不等。如果使用最高的每分鐘三公升流量(因為使用的面罩供氧系統效率相當好,使用四公升流量將導致浪費,因此最高將只會開到每分鐘三公升),第四瓶氧氣將可使用六小時左右,此時預計剛好可以抵達8500m的「Balcony陽台」之中繼休息點,此時將開啟背包中的第五瓶氧氣使用。(就算第四瓶還剩下許多氧氣,一樣開啟第五瓶使用,第四瓶將留在原地作為回程備用)

攀登至海拔8750m的南峰時,由於陽台到南峰的路程海拔高度已經非常高,此段過程預計開啟較大的流量幫助攀登者維持較佳的體能與安全性,因此到達南峰之時將開啟雪巴背負的第六瓶氧氣使用,而原有的第五瓶氧氣應該還有剩下三分之一以上,同樣留作下山預備之用。而第六瓶氧氣將使用至登頂以及一直使用到登頂之後回到第四營為止。回程途中如果第六瓶氧氣用完,則可使用上山途中留在南峰與陽台的第五瓶與第四瓶氧氣。此外,雪巴同時將背負第七瓶氧氣以備不時之需。

如果登頂過程順利且隊員狀況良好,登頂結束後隊員將直接撤回第二營,如果狀況不佳則留在第四營休息,而所需氧氣則以之前盛下的氧氣以及第七瓶,甚至留在第三營的第二瓶氧氣作為支應。

以上是此次七頂峰攀登隊在攻頂時的氧氣使用計畫,由於追求攀登的最大成功機會與安全,加上目前台灣登山者對於超高海拔的攀登經驗不多,這一次的氧氣使用計畫算是比較保守的方式,但是計算方式大概如上所述,攀登者可以以自己的體能與高度適應狀況,計算出自己所須的氧氣總量與安排方式。

當然,如果打算無氧攀登又是另一回事了,包括事前的訓練、高度適應的安排以及心理能量的訓練,或許以後有機會可以再和大家討論囉!

基地營工友2009.05.01寫於海拔5400m的EBC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