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迦帕巴峰的攀登路線


南迦帕巴峰是世界第九高峰,但卻也是一座相當複雜而且高難度的八千米巨峰,由於只有它唯一一座八千米巨峰拔地矗立在喜馬拉雅山的最西段,讓南迦帕巴峰成為世界上落差最大的幾座巨峰之一,異常陡峭的山體,加上破碎而複雜的地形,讓南迦帕巴峰的攀登困難度不斷向上增加。

南迦帕巴峰基本上由三條主稜區分為三面主要的大山壁,包括西面的「地阿米山壁」( Diamir Face)、北面的「拉奇歐山壁」(Rakiot Face)以及南面的「魯波山壁」(Rupal Face) ,稜線與山壁位置大致如下圖:

北側:

北面的拉奇歐山壁,是1953年奧地利著名登山家赫曼波爾(Herman Buhl)首登南迦帕巴峰的首攀路線,拉奇歐路線是坡度最緩的路線,但因進山路線複雜,加上最後從北稜攻頂路段的高度技術困難度,後來相對較少人選擇此路線攀登。而赫曼波爾當年首登南迦帕巴峰,也寫下了八千米巨峰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獨攀首登」紀錄,再也沒有其他八千米巨峰在最後攻頂階段是採用獨攀的方式完成首次登頂的紀錄了,由此也可看出赫曼波爾當年過人的天賦與勇氣。



西側:

而西面的地阿米山壁,最著名路線的有梅思納的獨攀路線,以及如今已經成為傳統路線的「金秀弗」路線(Kinshofer Route )。梅思納在南迦帕巴峰的攀登傳奇,早已經是世界攀登歷史的經典故事,有空我們再另闢專文介紹這段傳奇故事,今天先來看一下南迦帕巴峰的傳統路線~「金秀弗」路線(Kinshofer Route ),也是歐都納八千米計畫今年贊助忠翰與文辰參與國際聯攀所預計採用的路線。


金休弗路線是1962年由德國登山家 Toni Kinshofer 與他的同伴所開創的,也是南迦帕巴峰在地阿米山壁所開創出來的第一條路線由於避開了較多的技術路段,經過較多的冰雪坡面,因此也成為後來攀登南迦帕巴峰的傳統路線。

金休弗路線最大的難關在第一營往第二營的路上,中間必須通過一段坡度將近九十度的岩壁,往昔必須具備相當的技術能力的登山者才能夠通過這一段關卡,當然今天的攀登在許多架繩的工作常常是透過團隊合作或委由雪巴協作代勞,困難度稍微降低了一些。

而第二營往上,則是雪崩風險較高的路段,登山者必須面對日曬過後的冰塔冰柱與懸掛冰河的威脅,雖然技術難度降低,但是風險卻相對增加。第四營之後,則是冰雪岩混和地形直上頂峰,這一段看似不長的路線,實際高度落差卻高達1000公尺,可說是登山者的絕地考驗。

整體看來,金休弗路線雖然技術難度稍微比其他路線稍低,但從4100m的基地營起攀,竟然必須面對超過4000公尺的垂直高度必須攀登,由此可見攀登的異常困難度。
 

 相較於上圖紅色路線的金休弗路線,另一條梅思納的獨攀路線,就是上圖的橘色路線。這條路線是世界知名登山家Reinhold Messner在1978年完成第一次八千米全程獨攀紀錄的路線,當然這一段故事又要回到梅思納與他弟弟Günther的故事....

南側:

南迦帕巴峰的南側一般又稱為魯波山壁(Rupal Face),落差超過四千公尺的山壁,有人號稱是世界上最大的大岩壁,也是早年攀登南迦帕巴峰被認為最直接最快速的路線。


上圖是南壁著名的歇爾路線(Schell Route),而之後包括義大利梅思納兄弟開創的南壁直上路線,波蘭登山家庫庫茲卡(Kukuczka)與墨西哥登山家卡羅斯(Carlos)開創的東南肋稜路線,以及美國登山家浩斯與安德森(House & Anderson)開創的南壁直上路線等等,想像已阿爾卑斯的攀登方式,面對垂直落差超過四千米的巨大岩壁,一路克服岩壁與冰壁,直上8126的峰頂,南迦帕巴峰的魯波山壁,令人屏息經典路線,一直以來都是全球最強登山者無法忘懷的攀登聖殿。

西稜

除了上面的三面山壁之外,南迦帕巴峰的西稜,也是另外一個吸引全球登山家的經典難題。南迦帕巴峰的西稜又稱為馬針諾稜線(Mazeno Ridge),在2012年之前,馬針諾稜線被稱為喜瑪拉雅駔後的難題之一,綿延13公里的八千米巨峰主稜線,長久以來一直是無法被攀登的重大挑戰,直到2012年才被英國登山家Sandy Allen團隊完成首攀登頂的紀錄。

上圖綿延13公里的馬針諾稜線,如巨大的長城般,是喜瑪拉雅最後被克服的難題之一

當然,以上並沒有涵蓋到南迦帕巴峰的全部所有路線,只是對幾條主要路線作一個簡單的介紹,當然,還有更多可歌可泣的攀登歷史發生在這些路線之中,之後在一一來說故事吧!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