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七頂峰上思想台灣

以下是今天刊登在自由時報的文章,由七頂峰攀登隊員江秀真所寫,內容發人深省,相關網頁可參看:
http://met2007.blogspot.com/2008/03/2.html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8/new/apr/23/today-o10.htm

從一九九五年的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一直到二○○八年南極洲的文森峰,筆者與諸多伙伴們完成世界七大洲最高峰攀登,感觸很深。

之一,即使是登山,國際競爭也是不進則退!新穎的登山裝備、登山行程與路線的地圖資料搜尋、跨國的登山嚮導組織、登山相關資料的網路化等,排山倒海而來。攀登世界七頂峰,可說是國際的科學登山舞台。

之二,在攀登非洲的最高峰—吉利馬札羅峰的過程中,我們見識到一個經常被認為是落後國家的東非,卻擁有比台灣還完善十倍的登山制度。進步?落後?事在人為而已。

之三,就是企業界的遠見。主辦單位歐都納公司董事長、台灣本土企業家程鯤先生,看出這個活動的意義,向台灣登山界導入國際新視野。

在世界七頂峰思想台灣,我看到故鄉的競爭,還有機會。(作者為台灣首位攀登世界七頂峰女性,定四月廿五日發表演講,請參見http://met2007.blogspot.com/)」~江秀真

的確,我們還有機會,雖然早已經遠遠落後。除了空洞的「拼經濟」口號之外,台灣更需要的是更明確、更有願景、更具人文素養的方向與政策。不能再一面說要發展觀光,一面又想盡辦法要把具備觀光潛力的資源,轉換成速食的經濟成長數據或所謂的「大建設」。

就如同「登山」這一件事,長期以來並不被視為視一種具備「生產力」的活動,也因此長期以來在台灣社會中是受到輕忽甚至壓抑的,然而,我們卻可以看到在許多國家,登山與探險活動卻能夠成為文化形成的重要元素之一。差別就在於,我們是否只是把短期的「經濟利益」看成是最重要的判準,卻看不見許多文化活動(包括登山),雖然它們無法立即創造出驚人的營業額與利潤,但卻是一個社會向內、向下以及向前發展,最重要的能量來源。

當我們在北美洲最高峰的暴風雪之後,率先其他國家的攀登隊全員登頂第拿里峰,當我們在南極的酷寒之中,與來自全球各地的登山者一同為走失的美國登山者擔心並想辦法時,我們已經有了屬於我們的故事,屬於台灣,流傳在世界七大洲最高峰的故事。

而這樣的故事,正是轉換成力量的來源,讓我們知道,我們可以做得到,可以做的更多,做的更好,就在與全世界相同的最嚴酷環境與挑戰之下。

而登山,正是最純粹的一種形式,它不為經濟利益,只為了追求一種價值與信念,克服萬難,甚至生命危險,只為了一種追求。

我們應該好好的,重新思考登山與探險,帶給台灣社會的正面力量。
政府更應該重新制定全新的政策,鼓勵探險的價值,在我們這塊充滿山林、溪流與海洋的國度上。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