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G2攀登隊員在出國前的體能和西藏寧金抗沙的移地訓練都有明顯的成效。且此次領隊為梁明本顧問。所以,在出發前對此次的攀登行動充滿信心。深信在天氣好,又架設第四營的情況下,要登頂,應該沒問題。
從抵達巴基斯坦的第一天開始,每天早上都會利用時間到住宿附近慢跑,主要讓自己的身體維持活動,並適應當地的生活,並維持基本體能。但是,到達基地營的第ㄧ次高度適應卻因為ㄧ時的疏忽,造成身體的傷害,導致無法繼續攀登。
在基地營休養的這ㄧ段期間,看到隊友持續往上做高度適應,甚至成功登頂。心理真是五味雜陳 。只能告勉自己要用不同的角度看待。雖然此次都在基地營,相對的和梁老師相處的時間也比較多。雖然兩人之間的話不多,但也從旁看到梁老師在從決定發起攀登攻擊日及在攻頂時用無線電適時給攀登隊員的提醒注意。尤其,在下撤時遭遇狀況時所做的處理事項。都深記在心。讓我學到很多的東西。在ㄧ個海外遠征的隊伍,自始自終都覺得"團隊"的精神是很重要的。每個隊員在攀登時間都有可能因為某種因素導致無法攀登,不管是在精神上的支持,或是實質上的幫助,都可能讓攀登隊員能無後顧之憂來攻頂。尤其在攻頂日當天,除了攀登隊員盡全力來完成此ㄧ任務外,其後續的安排是很重要的。在攻頂途中,生死都在ㄧ瞬間,任何狀況都是隨時都可能發生的。領隊都需事先想好隊員下撤時,若遇到狀況是否有人可以上去接應。其實在2011年攀登布羅德峰時,便有這樣的體認。因為八千公尺巨峰攀登,都是在下撤時間遭遇到最多狀況的。
在覺得攀登時間後,其實我心中ㄧ直有幾個疑問:
1. 隊員在做第二次高度適應就攻頂會不會太快?
2. 從第三營地做最後營地,當天由此往返OK嗎?當時梁老師有問協作從第三營到G2頂要花多久時間?協作回答要九小時,我聽了以後,內心苦笑,雖然我是第一次攀登G2,但是我以2011布羅德的經驗來分析,因為布羅德也是從第三營開始出發,從七千公尺出發,此次攀登隊員速度較快,但我預估要十二小時,來回時間其實蠻長的。所以還是覺得架設第四營會比較好。
3. 在無協作的陪同下,攀登隊員的危險性是否會增加?最後的結果是登頂成功。
如果沒能掌握了7/17~20日的好天氣週期,今天失敗的機率就很高了,這ㄧ次能成功的原因,就個人認為有以下的幾個因素:
1. 隊員有領隊之間能夠互相信。
2. 攀登隊員在高度適應上很好,有可能是國內的訓練,西藏的移地訓練,或去年到布羅德七千四公尺的經驗。
3. 領隊大膽的決定:其實在決定攻頂日期的時間也是經過多方的研究判斷,在出發日的當天下午決定,主要是台灣林教授所提供的資料和瑞士氣象局所提供的資料,7/17、18這兩天是相異,所以,ㄧ直在猶豫後,經ㄧ番深思後,梁老師依自己的經驗和對氣象的基本認識來判斷瑞士氣象局資訊機率比較高,故而決定7/17攻頂。
4. 天時、地利、人和:配合到好天氣的週期,再加上今年的雪況較佳,最重要的是在緊要時刻,隊友的第一時間處理,韓國隊適時伸出援手,願意支援二位雪巴來救援,使得此次登頂下撤時,雖然遇到狀況,能適時處理好,沒有留下缺憾。顯示出領隊的的應變能力。
看著隊友的成功,心中是高興的,但也會警惕自己此次失敗的因素,深以為記,但也藉由此次梁領隊帶隊的風格方式,更瞭解不管在何時,都要隨時準備好,不要一味用傳統方式來思考。當機會來時,成功就屬於你的。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後續狀況處理得宜除了梁老師在基地營的奔波外,大家都忽略了在第三營的阿展,個人覺得因為有阿展在第三營瞭解各隊的情況、提供即時的資訊給梁老師,梁老師在處理上會比較有頭緒。
當然,個人此次失敗的原因竟然是在最基本的觀念,心中非常的不甘心,卻也無可奈何。在往後的攀登一定會引以為戒,更加努力,不希望每次攀登結果最後都只有"遺憾"兩字。
附註:
以往攀登中都是站在最前線,這一次在基地營。從攀登隊員攻頂開始到結束,所有的過程都看得清清楚楚,瞭解狀況發生時,領隊的處理狀況,七千八百公尺露宿隊員在無線電中通話的心情轉變、留守人員的憂慮和祝福…。讓我心態上有不同的調整。也會利用此次的經驗預想,若是自己碰到時該如何應變處理?心理上該如何調適?或有何方式可以避免這樣的狀況發生,我想,這應該是我最大的收穫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